当前位置:小说> 书库> 棚户人家

棚户人家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男人是山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老张这份文字材料大概是形成了多年的思维定势,上来就是一套,在***指导下,***领导下,***关怀下,***配合下,等等等等,这些文字对于党政机关是必要的套话,对于开发办这样的行政事业单位,就显得多余了。

导语没有震撼人心的语言,没有生动的文字表述,老张的套话官话罗列让我放心了不少。这样的毛病,不光是老张,算是搞文字的人,都有这样的毛病。

就连我这个资深望重的记者,在写了多年的“本报讯”之后,也免不了这样的表述方式,因为,新闻的时间性很强,容不得你细致优雅的斟酌和思考。

如果不想耽误报纸的出版时间,你首先要保证效率,而效率第一时,质量、文风就要受到影响。

老张也许是个很有才华的人,但是在这篇工作总结里,我只是看到了大量的官样文章,而没有看到他显露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才华。

接下来,我看着看着,突然间感到了一种曾经熟悉的表达方式,一种习惯的语言文字风格,甚至于似曾相识的内容。读到最后,看到那些合辙押韵诗一般的排比句式,我想起来了,这不是杜经理的写作风格吗?

杜经理是原市第一建筑公司经理,有名的建筑业大笔杆子。他曾经是报社的新闻通讯员。我在经济部时与他多次打交道。

这个人是泥瓦匠出身,却写得一手好文章,由于他的文风朴实,新闻真实,针对性强,不少的稿子到了我手里都是直接采用的。这样,我们就成了好朋友。

而在当年,凡是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,都是被单位当作人才看待的。杜经理工作实干,加上经常有文章发于报端,就成了第一建筑公司的后备干部,后来当上了公司的经理。

只是,当上经理之后,建筑业立即进行改制,其他的建筑公司变成了股份有限公司,而杜经理的第一建筑公司虽然名义上是改了制,但是却被市开发办留下来,变相的成了另一种类型的国有企业。

当然,当时留下第一建筑公司的理由是冠冕堂皇的,第一建筑公司是市里投入最多的建筑企业,兵强马壮,理应为地方政府多做几年贡献。

可是,也有人说,他们公司留下来并没有多大的胜算。那些真正的改制企业闯入市场之后,立即与民间资本融合,傍上了万科、SOHU、这样的资本大鳄和品牌建筑商。

获得了很多的发展机会,而杜经理的公司虽然在银行贷款、项目招标上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关照,却始终处于小打小闹的圈子里,迈不出更大的步子。

而且,公司延用了过去的国企模式进行管理,体制难免僵化,就连每年的工作总结都是过去的官方汇报模式,全不像那些股份制企业,搞得那么活,那么有新意。

记得我在经济部的最后一次采访,就是本市房地产业的几个领军人物,而这其中却没有杜经理,当时我表示了自己的疑问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棚户人家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