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东坡三访和尚榧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於全军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欧阳修这年都六十多了,住在颍州,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阜阳。苏东坡中举的时候,欧阳修是主考官,当时看了苏东坡的试卷,大惊之下,说了这么一句话:“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也”,意思是,要扶持初出茅庐的苏东坡成名。成语“出人头地”就是这么来的。

苏东坡对欧阳修十分敬重,所以才上门拜访。师生见面,一番寒暄后,两位文学大师少不了谈论一番。谈完后,苏东坡不觉技痒,说了这么一句:“学生在黄州研究了一道豆腐菜,十分好吃,这就做出来请老师尝尝。”

苏东坡不但是大诗人,还是个大吃货,他做的这道菜,正是被后世称为“东坡豆腐”的佳肴。要把豆腐先油炸,然后和小葱、酱料同炒,端上来清香四溢。

欧阳修吃了两口,就放下筷子,不言不语。这让苏东坡很失望,自己的拿手好菜,老师怎么吃着不开心?欧阳修看了看他,说:“徽州黟县有个泗溪,河谷里有个万春庵,庵里有个和尚叫普惠。你去一下,就明白我的意思了。”

这是打了个哑谜,苏东坡文人习性,还就喜欢解哑谜,当即就去了黟县万春庵。万全庵的主持就是普惠和尚,见大诗人苏东坡上门,自然拿出最好的东西待客——一盘炒熟的榧子。

榧子,又叫香榧,果实从树上打下来后,放锅里炒熟,剥去硬壳,里面是层黑色薄衣,再里面是味道鲜美的果肉。由于这个品种当时只有万春庵食用,所以才被叫做和尚榧。

苏东坡吃了一个,陷入沉思,恩师欧阳修到底何意?那道东坡豆腐为何不喜欢?他边吃边想,忽然灵机一动:这和尚榧味道独特,何不加入菜中试试?苏东坡要了一些榧子,赶往集市,买了豆腐等食材后开始试验。他把榧子碾碎成小颗粒,加入了东坡豆腐中,一吃之下,比原来的做法好吃多了,不由大喜过望。

苏东坡觉得自己解开了欧阳修的哑谜,那就是,东坡豆腐里要加和尚榧,更好吃!他兴冲冲来到欧阳修家里,要再做一次东坡豆腐献给恩师,结果被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告知:欧阳修外出访友,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!

苏东坡长叹一声:“可惜我新制佳肴,竟不能和恩师同享。”欧阳发说:“家父年过花甲,味觉基本丧失,他吃什么都差不多的。”

这话如晴天霹雳,砸在苏东坡脑袋上:这么说,恩师是尝不出这菜的好坏的,让自己去万春庵,必然另有深意。想想也是,恩师一代文宗,怎么会像自己一样,沉溺于美食呢?想通这一节,苏东坡再次前往黟县万春庵。

这次,他是带着小儿子苏过去的。苏过有个外号叫“苏小坡”,虽然不能跟父亲相比,才学也相当好。带他去,就是个历练。没想到才到万春庵,普惠和尚就端详起苏过来,“苏公子,每天早晨,您腹中是不是常有疼痛?”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苏东坡三访和尚榧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