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回水滩》回水滩全文免费阅读

发布时间:2023-10-12 编辑:小编

蓝豹岭与绿鹰寨械斗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黄龙坳。黄龙坳位于云阳山中段,洣水河东岸,距云阳镇七八里山路,与河西的蓝豹岭、绿鹰寨成鼎立之势。这里山高水深,风起云涌,是个藏龙卧虎的好地方。每年秋夏干旱时节,远在几十里外的茶陵以及附近的山寨,都眼巴巴地望着云雾缭绕的黄龙坳,希望从那里飘过几滴甘霖来。大家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仰首翘望黄龙坳的云雾,以此来推断一天乃至几天的天气。稍微有经验的人就知道,假若黄龙坳被云雾遮住,变得灰蒙蒙一片,这天必定是个骄阳似火的大晴天;相反,如果山峰清晰明朗,在晨光的映照下呈一片爽目的黛青色,且有一丝游云掠过山尖,“黄龙游,大水流。”这天必下雨无疑。

相传这里的祖先都是翦径的好手。这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山民们,三三两两用油脂锅黑涂了脸,于风高月黑的晚上或烟雾弥漫的白天,躲在山嘴的崖洞或草丛里,一俟猎物出现,就跳将出来将哨棒舞得山响,大声吆喝:“留下买路钱!”这些人既不知道像梁山泊英雄好汉那样替天行道,又没想过要像黄巢那样揭竿而起,他们只是把这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,就像打铁撑船磨豆腐那样。他们一般不杀生,即使是遇到那种把一个铜板看得比磨盘还大的吝啬人,也只是将他们打晕,把财物掠去。因在社会上危害不大,历代官府放任自流,直到明朝正德年间,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回家省亲也被借了点“路费”,官府才象征性地派几个兵进山围剿。这次围剿唯一的收获是使黄龙坳产生了一个叫黄大河的领袖。大家在黄大河的统一号令下,时常去回水滩拦截商船,到蓝豹岭和绿鹰寨一些大村落打家劫舍,搞得一方不得安宁。崇祯九年,张献忠攻下茶陵,许多难民纷纷涌入黄龙坳。张献忠走后,除去一些有产有业的富豪商贾外,大部分难民在这里安顿下来了,烧荒种地。一些在黑道上得势的人也金盘洗手,置田造屋。后来,又陆续从广东梅山迁来一些客家人在此落户,到清朝顺治年间,黄龙坳就成了云阳山仅次于蓝豹岭和绿鹰寨的第三大村落。

黄龙坳是这一带姓氏最多的村子,赵钱孙李王刘陈杨什么都有,许多姓氏是百家姓中没有的,名不见经传的,甚至是闻所未闻的。黄姓是这里人口最多的姓氏,也不过只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一,最少的匡姓只一户。由于姓氏太多太杂,村子里几乎是一盘散沙,很难拧成一股绳,故经常遭受别的村寨侵侮,为了增强村子的凝聚力,长老们一致认为应该修建一座众家祠。

这天,众氏长老们,全部聚在村长“梅仙老爷”黄苍山家的院子里议事。“梅仙老爷”是当地的一尊吉神,常帮人消灾解难。黄苍山家业不大,五十亩水田,三十亩坡地,百十亩竹林,这点产业比起蓝豹岭和绿鹰寨那些大户自然是少得可怜,就是在黄龙坳也只勉强排上前十名。他的影响在于他的心地善良和知书达礼。他读过私塾,是黄龙坳唯一的秀才。据说他每年都要种十几亩红薯,秋上象征性的收一点点,然后任穷人们去刨去挖。他常常对他的大儿子黄树仁说:“像我们这样的人家不在地里丢点,那些捡红薯的穷人到哪里去捡……”遇上灾荒年,黄老先生命家人在村口的大楠树下支一口大铁锅,每天熬一锅稀饭粥,供逃难人或断了顿的村人喝。至于修个小桥,补段烂路,凡是力所能及,常常是悄没声息地做了,遇到实在做不了而又非做不可的便四处游说,苦口婆心地把大伙鼓动起来,最终还是自己出钱最多,出力最多……

后续精彩内容,点击下方关注我们,回复书名即可阅读!
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资讯> 《回水滩》回水滩全文免费阅读
返回顶部